科学视角下的食用油争议:种子油“健康杀手”论调遭多领域专家驳斥

时间: 2025-07-02浏览次数: 75

近期,社交媒体上关于“种子油危害健康”的讨论持续发酵,部分声音将其与肥胖、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直接关联。然而,多国营养学界、权威医学期刊及行业协会的最新研究结论显示,此类担忧缺乏充分科学依据,适量摄入种子油对健康人群并无显著风险,其争议更多源于对加工方式、饮食结构及个体差异的误解。

棕榈油.jpeg

种子油定义与营养价值:国际主流膳食推荐成分

根据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(AOCS)定义,种子油是从大豆、菜籽、葵花籽、玉米等油料作物种子中提取的食用油,富含不饱和脂肪酸(如Omega-6和Omega-3)、维生素E及植物固醇。多项研究表明,适量摄入种子油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、改善血脂水平,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。例如,2024年《英国营养学杂志》综述指出,用不饱和脂肪(如种子油)替代饱和脂肪(如动物油),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约30%。

争议核心:加工方式与饮食结构失衡

当前对种子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:

加工过程争议:部分观点认为,种子油在精炼过程中可能使用化学溶剂(如己烷)或高温处理,导致营养流失或产生反式脂肪。对此,纽卡斯尔大学食品科学专家保罗·比尔斯博罗指出,现代工业加工已严格限制溶剂残留,且冷榨工艺可保留更多营养。他强调:“问题不在于种子油本身,而在于过度加工和滥用——这与所有食用油的风险一致。”

Omega-6/Omega-3比例失衡:有说法称,现代饮食中Omega-6摄入过量(主要来自种子油)会引发慢性炎症。然而,2022年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对60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,当Omega-6与Omega-3摄入比控制在10:1以内时,未发现明显促炎效应。英国营养协会发言人尼古拉·卢德拉姆-雷恩建议:“通过增加鱼类、坚果等Omega-3来源,可轻松实现平衡。”

专家共识:适量摄入无害,关键在饮食整体性

多国权威机构对种子油的态度趋于一致:

心血管健康:2025年《公共科学图书馆·医学》研究跟踪20万美国人30年发现,植物油(包括种子油)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。英国中风协会研究负责人路易丝·弗拉纳根博士指出:“用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可降低中风风险,这是明确的科学结论。”

癌症风险关联性缺失:尽管部分自媒体将种子油与癌症联系,但2024年《循环》期刊对10万人的前瞻性研究显示,膳食中Omega-6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无显著关联。

烹饪方式建议:专家提醒,高温长时间煎炸可能导致油脂氧化,但这与油种无关。希腊雅典大学营养学教授玛丽亚·帕帕佐普卢建议:“家庭烹饪中,种子油可用于低温烹调或凉拌,高温场景可选用牛油果油等稳定性更高的油品。”

行业回应:呼吁关注加工食品本质

针对“种子油常用于超加工食品”的批评,搜狐网文章指出,超加工食品的健康风险源于其高糖、高盐、高脂肪的组合特性,而非单一成分。例如,薯片、烘焙食品中的种子油常与反式脂肪、添加剂共存,这才是问题根源。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学教授爱丽丝·利希滕斯坦强调:“脱离整体饮食模式讨论单一食物成分,容易陷入营养误区。”

结论:科学用油需避免极端化

综合各方观点,种子油的安全性与健康效益取决于以下因素:

优先选择冷榨、未精炼产品以保留营养;

控制每日摄入量(建议不超过总能量的20%-30%);

搭配Omega-3来源(如深海鱼、亚麻籽)维持脂肪酸平衡;

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,而非妖魔化单一原料。

正如英国阅读大学教授帕文·雅库布所言:“没有‘完美’或‘有毒’的油,只有不均衡的饮食模式。种子油争议的本质,是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复杂性的焦虑投射。”未来,营养科学需进一步普及“剂量效应”与“整体膳食”理念,以终结非黑即白的健康伪命题。


联系人:
李女士:13584648203
南通金利油脂工业有限公司
地址: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澳路99号
电话:0513-85998195  0513-81056882
传真:0513-85998291

Copyright © 南通金利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:苏ICP备2024065214号  网站制作:会心科技